.jpg)
2025年10月20日在“西街沙龙”笔者主讲《千里江山图》的历史沿革及审美特征,兼谈中国青绿山水画及传统山水画鉴赏。沙龙历时将近160分钟,其间有画面展示及讨论等环节,此篇即为此次沙龙讲稿部分的精编版。

上世纪到本世纪初的10年,非专业人士很少有人知道《千里江山图》这幅长卷的存在,但随着2017年9到10月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的亮相,一下子拉开了这些年“千里江山热”的序幕。这个名为《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的展览,虽然汇集了历代诸多青绿山水画佳作,但其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就是这幅煌煌巨制——《千里江山图》!
2017年12月3日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一集的第一件国宝即是《千里江山图》;后续又有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只此青绿》的推动;海漄以此图作者为线索的《时空画师》,在 2023年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奖;到2024年舞剧电影《只此青绿》上映之时,各类印刷品、专著、绘本、文创品层出不穷,《千里江山图》的热度持续不衰。
画作相关:
《千里江山图》高51.5厘米,长1191.5厘米,近12米长的画卷使用一幅整绢画成。全卷没有作者款识,也没有作者印章。这比较符合宋代画作一般不落款的习惯。

卷后有两通题跋,一为北宋权相蔡京所书,写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共七十七字!
其后是元代僧人溥光的跋文,写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

画卷前段上有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诗,为七言绝句,作于乾隆丙午年(1786年)
作者相关:
蔡京的跋文中第一次提到此画的作者——希孟,但并没有说姓氏,而且依照古人习惯,希孟很可能也并非作者的名,而极可能是他的字。就是说有一位不知姓名,字为希孟的青年画家画了这幅画。
第一次提到希孟姓王的是清康熙年间的顾复。在其著作《平生壮观》中他说自己的古董商朋友王济之告诉他希孟姓王,并说有“青绿山水一卷”在梁清标家中。后来,乾隆年间官修《石渠宝笈》的时候也沿用了此说法!
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画家宋荦所著《论画绝句》有一首诗,也提到了希孟和《千里江山图》,“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下有小注提到“希孟……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馀。”这是能考证到最早的,讲到希孟早亡的记载。

此画的流传:
《千里江山图》流传的脉络,大概是:政和三年(1113年)希孟画成此画,同年宋徽宗将此画赐予蔡京,靖康年间北宋亡国,《千里江山图》流入金国,为寿国公收藏,南宋理宗时再入内府,元代溥光题跋时或许是他的收藏,明代藏家不可考,直至明末清初被梁清标收藏,大概在康熙到乾隆年间入清内府,著录《石渠宝笈·初编·卷之五上·贮御书房》,20世纪初被溥仪夹带出宫,后收藏于长春伪满洲国皇宫,伪满洲国覆灭后此画辗转至古董商靳伯声、靳蕴青手中,1949年后由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收购,1953年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
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讲到中国画的审美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六法论”。这是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的,既是中国画优劣的评判标准,也是画家日常创作所追求的目标,简单讲就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六法”之外,中国山水画还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师法自然与主观表达的和谐。单纯描摹自然,不可,只重心性抒发,也不行。
畅神和卧游也是古代山水画的审美原则,也就是郭熙所说的,一幅山水画要“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达到一种使观者身临其境的境界。此外,郭熙还有著名的“三远法”理论,是指导山水画构图创作的津梁。
而具体到山水画的绘制,其大体可分为“勾、皴(擦)、染、点”这四步。

再来讲一下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即属于青绿山水。
古代称为“着色山水”或“设色山水”,明以后称“青绿山水”,随着绘画技巧和理论发展,又逐渐分为大青绿、小青绿、金碧山水三种。
虽然青绿山水有不同的分类,但画法主要是厚染法和薄染法
画中所用的颜料:石青和石绿,二者都是碱式碳酸铜,石青取自蓝铜矿,石绿取自孔雀石,属于铜矿的伴生物。

《千里江山图》的欣赏:
关于《千里江山图》的欣赏,一般采用“分段法”,因为此画长达近12米,分段比较易于观看和分析。正如杨新先生所说“无论截取哪一个段落,又都能构成相对独立的画面。” 陈丹青先生也讲,“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都是细节。”
目前,分段的方案主要有三种,即:五段说、七段说和六段说。这其中比较合理的划分方法是“六段说”。

《千里江山图》全卷多使用“麻皮皴”画成,可归为“繁皴”一系,这是五代到北宋山水的常规画法。山形则体现出江南特色,舟船及各类建筑众多,各色人物分布期间。画面中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水,采用游丝描画出波纹,工作量巨大。余辉先生在《细究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图〉》中提出,此画是融合了福建沿海、庐山、鄱阳湖、江苏及开封一带的景致。傅熹年先生则认为《千里江山图》“对于了解宋代建筑,特别是建筑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余辉先生认为这幅画与“丰亨豫大”的理念相符!此词出自《周易注疏》,意思是富饶安乐的太平景象。据说蔡京曾曲解“丰亨豫大”,以此为“据”蛊惑赵佶去坐享天下财富,迎合徽宗好大喜功的心态。
争议:
《千里江山图》在近些年颇有些“一夜成名”的意味!究其原因,大概是2015年陈丹青先生的一档节目——《局部》,在第一集中他讲述了对《千里江山图》的看法。该档综艺节目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作为文化名人,他的影响力导致在2017年展览期间,很多人要亲往故宫观看真迹,而其他人则有“盲从”心态,要追逐这一波“文化新动向”“国风新趋势”。
其实,此画在2009年和2013年曾两次在武英殿“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中展出,当时并未引发观看热潮。
《人民画报》则早在1957年就发表了《千里江山图》的照片(彩印折叠页),纵有叶恭绰先生的配文,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围绕此画仍有很多谜团尚未解开!2017年《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期间的研讨会期间,肖燕翼先生曾提出:宋荦《论画绝句》中记述与现存的蔡京题跋不符;溥光跋有接纸,内容上只字未提蔡京跋的内容;并提醒《千里江山图》可能是王济之卖给梁清标的,经过王济之手的书画要小心。
李冬君在《走进宋画》中认为《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就是宋徽宗本人。是赵佶在自己登基那年,为自己做纪念的作品。
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期沙龙中结合画面进行讲解和讨论。
2025年10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