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近日,由和平区民间艺术家协会、新华社区学院、五大道街育文坊社区联合主办的“非遗夏令营”系列活动在育文坊社区火热开展。此次活动以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体验为核心,为辖区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
多元非遗齐聚,共谱传承新篇
本次“非遗夏令营”精心策划了五期各具特色的活动,涵盖绳艺、内画雕刻、面塑、风筝制作、剪纸等多个非遗领域,每一期都邀请了该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主讲老师,为青少年们带来专业且生动的非遗课程。
在“巧妹红妆绳艺”课堂上,第四代传承人吕敏老师详细介绍了彩绳编织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带领孩子们亲手编织手工灵兔挂件。从打结到编织,孩子们在吕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一双双巧手让彩绳幻化成栩栩如生的“灵兔”,在编织中感受非遗手工文化的独特魅力。




“张氏内画雕刻技艺”传承人张昭老师则带领大家穿越古今,探索鼻烟壶与天津文化的交融之美。他从鼻烟壶的发展历史讲起,分享文化故事,讲解内画创作技巧,并展示精美成品。孩子们兴趣盎然,在随后的手绘体验环节中,纷纷拿起画笔,在鼻烟壶内壁小心翼翼地勾勒线条、调配色彩,努力展现心中的美好世界。







“津派杨氏玉面塑”传承人杨树祥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面塑技艺的历史起源、艺术特点等知识。孩子们听得入神,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拿起面团和工具开始“艺术创作”。不同颜色的面团在孩子们手中捏、搓、揉、掀,不一会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诞生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津派周氏风筝”传承人李维之老师将风筝技艺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让传统风筝技艺与时尚年轻文化要素紧密相连。孩子们在实践环节中,依次完成糊纸、绘画等步骤,发挥想象力在风筝上绘制出心中的景象,感受“天津风筝‘津奇’”的独特魅力。
.jpg)
.jpg)
.jpg)
.jpg)
.jpg)
“锦色剪裁纸”活动邀请了剪纸艺术主讲人曹彩霞老师。曹老师凭借精湛的剪纸技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孩子们打开了剪纸艺术的大门。她从剪纸的基本技法讲起,现场示范各种图案的剪法,孩子们目不转睛地学习,随后纷纷拿起剪刀和红纸,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在曹老师的指导下,一幅幅充满童趣和创意的剪纸作品跃然纸上,有可爱的动物、美丽的花朵,还有寓意吉祥的图案,展现了孩子们对剪纸艺术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jpg)
.jpg)
.jpg)
.jpg)
.jpg)
参与此次活动的非遗传承人们,不仅有着精湛的技艺,更怀揣着一颗公益之心。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无偿为孩子们授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点燃了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之火。
吕敏老师表示:“非遗文化是我们的瑰宝,能够让孩子们在假期里接触到这些传统技艺,感受它们的魅力,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并爱上非遗。”张昭老师说:“看到孩子们对内画这么着迷,我心里特别高兴。这些孩子学起来特别认真,还总有自己的想法,能想出一些新点子,给这老技艺添了不少新色彩。通过这次活动让他他们了解这门非遗,并传播出去,让这内画在年轻一代这儿越来越有生命力,一直传下去。”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公益之举,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孩子们的文化成长之路,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反响热烈,意义影响深远
此次“非遗夏令营”活动受到了辖区青少年和家长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活动现场,孩子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在沉浸式体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名参与活动的孩子兴奋地说:“我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这些非遗技艺,没想到现在自己也能亲手体验,太有趣了!我以后要学习更多非遗知识,把它们传承下去。”现场的一位家长也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孩子们在假期里远离电子产品,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我们非常支持。”
除了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可,此次活动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平区民间艺术家协会、新华社区学院、五大道街育文坊社区的联合主办,充分发挥了各方的资源优势,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种多方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此次“非遗夏令营”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辖区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非遗文化传承的种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新生力量。同时,活动也展现了非遗传承人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了正能量,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良好氛围。
未来,和平区民间艺术家协会、新华社区学院将继续携手合作,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汇聚更多力量,创新课程形式,为辖区青少年提供更多丰富多彩、充满文化韵味的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子明
